配電設備企業加緊研發數字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
摘要:配電設備企業加緊研發數字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數字技術賦能電力物聯網 配電設備企業加緊研發數字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記者 秦虹 報道 針對當下的時代環境,電網...
配電設備企業加緊研發數字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
數字技術賦能電力物聯網
配電設備企業加緊研發數字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
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記者 秦虹 報道 “針對當下的時代環境,電網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。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,配電物聯網建設作為電網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,向上聯通能源多樣化供給,向下應對電力需求的日益復雜性,電網安全和高效方面均面臨巨大挑戰。”中電科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中電科安”)董事長呂文奎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近年來,在電力設備廣泛部署的同時,電力系統也變得愈加復雜,其安全與高效問題逐步被重視。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,依托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,更多的電力設備獲得了“用數據交流”的機會,從而可幫助運維人員反被動為主動,助力運維與節能的雙效提升。因此,加速電氣化與數字化的融合,才能成就從供電側到用電側全鏈條低碳化高效發展。
電網數字化撬動配電市場新需求
隨著“大云物移智”等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發展、應用,推動電網加快邁向能源互聯網,如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力“數字新基建”十大重點建設任務,加快建設能源大數據中心、電力北斗精準時空服務網、能源工業云網等,南方電網公司也加快建設數字電網,突破物聯網核心技術,建成覆蓋電網各專業的物聯網平臺。
數字化建設在輸電最后一公里的配用電環節首當其沖。目前,傳統配電網由于缺少通信網絡支持,切除負荷手段相對簡單,通常只能切除整條配電線路。因此,從業務影響、用戶體驗等角度出發,亟需通過精準控制減少對重要客戶的影響。在此背景下,配電網數字化轉型可實現精準負荷控制及配電自動化、低壓用電信息采集、配電網移動巡檢、配電網差動保護等多樣的應用場景。
從智能終端設備的革新,到電力大數據平臺的建設,再到綜合能源服務,電網數字化轉型撬動了國內千億級電力電氣市場的繁榮,以及一系列新的發展機遇和創新方案的落地。“數字化在配電網建設中架起配電網互聯的橋梁,通過互聯互通、邊緣控制、應用、分析與服務三個層面,應用數字化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,實現電網更高等級的資產管理,提升配電網運營效率、靈活性、系統運維效率與能效,助力配電網安全、可靠、高效綠色,以及可持續發展。”珠??禃x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事業部副總經理楊輝說。
“數字化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及南方電網公司的戰略目標。作為生產型企業,良信電器也十分注重自身的數字化升級。良信電器從華為引入了IPD的產品研發模式,從客戶需求管理到產品滿足,已經全部進入數字化時代。”上海良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電力行業總監魯開紅說。
還需提升設備感知能力
目前,配電網數字化轉型主要面臨兩大挑戰,一是原有的技術平臺可能老舊,無法適應金融科技時代的業務創新;二是很多新技術難以和原有系統進行匹配,新舊系統融合是平臺創新的一個難點。
“以電網線損管理作為一個重要案例。‘線損指標’是每個省級電網公司實施精益化管理的重頭,如果以每個省網公司每年5%的線損率計算,則對應數十億元的電費損失,這是當前電網管理中一個很大的痛點。更重要的是,受限于早期設備的低數字化水平和落后管理方式,管理者無法定位損失的故障點在哪里,這成為困擾電網公司進行電能損耗分析和降低電損的最大掣肘。”呂文奎舉例說。
無獨有偶,南京大全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彭寧賓介紹說,在配電網邊緣計算網關臺區智能終端部署上,也面臨著一系列難點,尤其隨著終端應用深入,終端數量巨大、覆蓋面廣、應用部署各環節的問題將日益凸顯,對配電物聯網建設造成影響。
業內人士認為,首先,配電設備必須從原來的“啞設備”變成能感知環境和自身狀態的“互聯設備”,即實現中壓設備、低壓設備、強電設備、弱電設備等底層設備的互聯互通。在這個過程中,需要撬動整個生態圈的力量。第二,在邊緣控制層從“監視”進化到“控制”。以往傳統的監控系統很多時候只是在做邊緣監視,未來邊緣控制不再僅僅是可監視這一種功力,智能配電系統中的邊緣控制,可理解為兼具可監視、可控制、可跨系統、可跨云邊功能。第三,在應用、分析及服務層關注全局與全景。